“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战略定位。要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作用,将教育和人才统一到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来,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全国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中子科学部副主任孙志嘉忙着加紧完善提案。今年,他将继续围绕“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建言。
围绕大科学装置深入调研
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基于自身的专业背景和调查研究,孙志嘉提交了《关于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研究布局的提案》,建议中央协调多方政策资源,完善部省协同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科技项目的模式,将大湾区打造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原始策源地。
这份提案被列为全国政协重点提案,并得到了科技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的重点督办,这让孙志嘉备受鼓舞。“相关部门与我密切沟通,尤其在改善大湾区基础研究布局、调整相关政策法规方面深入探讨。我个人对提案的办理过程非常满意。”孙志嘉说。
提案落地并未让孙志嘉的履职脚步停歇。过去一年,他马不停蹄,调研足迹遍及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多个大湾区城市,走进了多个大科学装置、高等院校和国家级、省级实验室,与一线科研工作者、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
他留意到,随着一系列大科学装置陆续落地,广东已形成大科学装置集群效应,支撑着大湾区的基础研究及技术突破。“作为科研利器,大科学装置不仅要有先进的‘硬件’,更需要优秀的人才。急缺‘上岗即上手’的优秀人才,成为大科学装置发展的阻力。”孙志嘉分析,由于高校与科研院所在研发模式存在差异,一些大科学装置招聘的博士生、硕士生入职后,往往需要花一年的时间学习,才能具备基本的动手实验能力。
在孙志嘉看来,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平台人才需求存在衔接不畅的“错位问题”亟须改变,“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应打破壁垒,完善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将教育、人才统一到大科学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来,在科研需求中培养人才,打造人才‘蓄水池’,锻造大湾区科技创新‘硬实力’,提高科技国际竞争力。”
为大湾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孙志嘉一直思考,高水平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如何更好地为国家科技创新作出贡献?如何为大湾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以自身所在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为例,他解释道,作为平台型的科研装置,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为多个领域的不特定用户提供实验平台和测试手段,为相关基础科学研究及其应用提供关键支撑,需要联合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共同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其成果更要落地为大湾区建设服务。
谈到科技成果转化话题,他建议一方面要进一步与工业、制造业结合,散裂中子源在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的研发与制造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果,深入参与到大湾区制造业中。另一方面,大科学装置要发挥集聚效应,建议大科学装置之间要形成联盟、要互动,共同发力、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国际竞争力,源源不断地为大湾区提供创新动力。”
“只有合作才能共赢!”孙志嘉建议,让港澳更多参与到大湾区的大科学装置建设中来,让各方均可从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合作中受益并共同成长。与此同时,他还要注意解决体制机制障碍。“目前还存在实验与生物样品流动、科研经费及设备流通等问题,我们要认识到这些体制机制的障碍,并争取尽快解决这些障碍。”孙志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