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产业工人有为又有位 产改“答卷人”这样说

2025-04-18 来源:南方工报 记者:徐亚辉 梁鸿杰
分享: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指导的重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提高产业工人素质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企业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主体,是产改工作的执行者、落实者,也是受益者。在推进产改工作的进程中,广东企业探索出了哪些创新经验?如何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产改工作走深走实、迈向新高度?在广东省工业系统工会2025年工作会议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广活动举办期间,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3名来自广东省工业系统企业的工会工作者。

  谈经验

  畅通发展路径 让产业工人“有为又有位”

  完成“规范劳务派遣工管理”“农民工融入城市”等全国试点任务,全省培育各级各类试点超1万个;连续7年开办省劳模工匠本科班,646名一线产业工人进入大学课堂;连续13年开展“求学圆梦行动”,帮助近30万名职工实现学历技能双提升。近年来,广东工会全面开展“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打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组合拳”,激发了产业工人的创新活力,助力打造了一批高素质劳动大军,推动广东产改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众多企业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创新实践。访谈中,受访者聚焦产业工人思想引领、提素建功、权益保障等方面,分享了各自的看法和企业的实践经验。

  “产业工人是强国强企的骨干力量。作为建筑企业,扎实推进产改工作,对于进一步提高企业成长效能,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四局”)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夏志华介绍,中建四局是中国建筑旗下唯一总部驻粤工程局,是广东建筑业“链主”单位,全产业链上约有20万名产业工人。

  面对如此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具体如何将产改工作做实做细?夏志华表示,公司工会通过扎实推动“政治同向”,强化思想引领力;“匠心同筑”,激发劳动创造力;“关怀同至”,增强文化凝聚力的举措,有效推进了产改向纵深发展。尤其是在推动关心关爱产业工人方面,近年来,累计投入了7000多万元,开展“三送”服务,为3万余名产业工人免费体检,同时常态化开展“解决小诉求·凝聚大力量活动”,帮助产业工人解决急难愁盼问题9000余个。

  与中建四局一样,同属建筑领域大型企业的中铁二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二十五局”)也有着数量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中铁二十五局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林春梅介绍,中铁二十五局是中国铁建在粤港澳大湾区唯一的综合工程局,下辖12个子分公司、330多个项目部,现有各类产业工人约10万名,推进产改工作任务重、难度大。

  林春梅说,作为广东省产改试点单位,中铁二十五局始终将深化产改工作纳入企业发展顶层规划、融入企业管理体系,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十百千万”产改创新经验,即通过构建“一个”科学的职工职业成长体系,每年开展系列“十佳”人才选树,每年帮扶“百家”基层项目工会,每年组织“千名”以上的技能人才比武,每年推动“万名”以上职工接受培训,保障产改工作落地见效,“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连续8年开展艰苦偏远重点项目建家建线帮扶慰问,90%以上工会经费向一线倾斜,最大程度畅通产改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公司(以下简称“华电广东公司”)党建工作部(工会办公室)副主任杨崴认为,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他表示,作为电力央企,公司紧扣发电行业特色,积极推进职工“技术+管理”的双通道提升机制,构建起了“青创先锋工作室—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劳模工匠助企行”的青蓝接力“三平台”,在促进产业工人成长,让人才发挥出最大价值的同时,推动企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说问题

  产业工人参与度不深 对产改认识碎片化、片面化

  尽管在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推动下,近年来产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访谈中,大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企业特点,探讨了当前在进一步深化产改中遇到的瓶颈。

  夏志华从建筑行业的现实情况出发,道出了进一步推进产改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他坦言,由于目前存在用工形式的制约,很多产业工人工作流动性大,且普遍存在年纪较大、技能偏低等问题,导致他们的职业发展路径狭窄,同时在落户、子女入学、购房等方面受到限制。

  进入华电广东公司多年来,杨崴亲历了公司从传统发电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商的转型过程。在他看来,目前产改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转型过程中产业工人的技能提升和培训难题,目前许多企业的职业培训力度与企业发展速度和规模不匹配,导致复合型人才短缺,难以适应企业的高速发展。“如今新技术层出不穷,目前的技能培训资源有限,产业工人难以及时掌握先进技术,进而导致团队协作困难制约公司发展。”

  对此,林春梅也表示认同。她介绍,集团近年来积极推动智慧工地建设,引进无人机巡检、建立无人钢筋加工厂、利用机器狗隧道巡检等智能化技术都亟需设备操作熟手。但部分产业工人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且对产业工人进行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他们的思想观念、技术技能都没法很快跟上技术迭代的新要求。此外,她还认为,职工对产改的认识还比较碎片化、片面化,还多停留在薪酬待遇、休息休假、工作环境等方面,参与度不够深。

  提建议

  拥抱数智化 推动农民工转型为高素质产业工人

  广东省工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将实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程,推进改革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接下来,将如何推动新时代产改工作迈向新高度?

  夏志华建议,要进一步强化产改整体统筹,加快形成政府、工会和企业共同推动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建设的工作格局,完善产业工人职业发展人才评价体系,打破技能等级和技术职务间的界限,保持产业工人队伍的稳定性,提升他们的“获得感”。要完善产改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广东省的先行试点优势,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创新创造、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并引入AI等新技术、新工具,提升产业工人建功立业的“成就感”。要进一步发挥工会“娘家人”的作用,加大力度做好产业工人法律援助、政策咨询、亲子沟通、托育托幼等服务工作,要高度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构建产业工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升产业工人的“幸福感”。

  “通过多年的产改实践经历,我们深刻认识到系统思维是根本,必须坚持党建带工建,将产改融入企业发展全局。”杨崴表示,要继续做好产改工作,根据企业自身特点进行机制创新是关键,比如,华电广东公司创新构建的“双通道”“三平台”发展模式破解了传统电力企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困局,让更多产业工人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同时,最大程度激发了他们的潜能,把他们的“手艺”变成了“身价”。

  林春梅认为,要继续深化产改,体制机制的完善尤为重要,需要进一步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工会主抓作用、工人主角意识”,构建企业与产业工人发展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同时,她期待企业积极推进人才“培优储备”计划和产改“数智赋能”计划,提升迭代造血能力,优化产业工人成长体系,提升产业工人数智化应用能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大运维、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快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推动农民工转型为高素质产业工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