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子炜

2024-04-30 来源:广州日报 记者:邓潇丽
分享: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余子炜:13年以“勤”为径,书写技能成才路

  “40多度高温的车间、忙起来经常满手机油、忙完后就像被浇了一桶水,衣服湿透了。”这是13年前,广州柴油机厂股份有限公司制造部副部长,技师余子炜入厂时看到的场景。

  从“专业不对口”到行业能手,余子炜靠的是一个“勤”字。13年来,他不怕苦不怕累,多学多练多问,扎实掌握技能,带领团队成功研发新产品,为新能源船舶行业发展助力,还以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为平台为企业培养更多技能人才。202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他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门外汉”勤学苦练成为企业技术骨干

  流畅的表达、细致的讲解,谈起曾经一一突破的技术难题,余子炜滔滔不绝。这番景象,实在很难让人想到,初到单位时,他竟是“专业不对口”。

  13年前的夏天,刚毕业的余子炜,来到了广州柴油机厂股份有限公司,从一名钳工学徒做起。他介绍说,自己原本学习的是冷挤压技术与模具制造专业,作为“门外汉”,只有一些机械基本常识,没学过内燃机动力系统学,要想干好工作,不得不重新从零基础学起。

  刚进公司时,“专业不对口”的余子炜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首先第一个难题就是要记住众多零部件名字和工具的名字。“一台重几十吨的机器,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零部件,如果连名字都叫不出来,就更谈不上学。此外,还有很多专用工具,并非每天都要用,也得熟记于心,光记住这些零部件和工具的名字就要几个月。”

  在新员工的培养过程中,公司给余子炜安排带教师傅,遇到了实际问题,他就勤快地向老前辈请教。“日常生产非常忙碌,车间噪声比较大,有问题也没法现场提问现场解决,我常常把自己不懂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等一有空闲就向老前辈请教。”

  除了公司培训和老前辈的教导,学习更多还要靠自身的用心与努力。工作之余,余子炜还要通过看专业书籍、视频以及网络上公开课程多学习。

  “这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不来,要掌握好一门技能,不能泛泛而谈,要认真做,用心体会。”从理论学习到真正可以在工作中独立操作,余子炜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这过程中,老师傅不断教授,自己要不断重复去做,有时犯了错又要重新更正和完善,几个月的时间就过去了。”余子炜说,大约工作到八九个月时,在老前辈指导下,他终于带队独立装配了一台接近30吨的柴油机,“当时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从装配钳工学徒做起,通过勤学苦练,余子炜成了企业工匠人才和技术骨干。在工信部与科技部和上海711研究所开发的大型船舶发动机项目中,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发 CS21/32高速柴油机和DM23G大功率气体发动机新产品,产品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先进水平,打破国外品牌技术垄断,为新能源船舶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做好“传帮带”,为企业发展培养更多技术人才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技能人才经验传承,作为技术骨干,余子炜正以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开展“传帮带”工作,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如何发挥劳模技师创新工作室的作用?余子炜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期待。他表示,一方面,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技术操作经验,优化生产流程,为实际生产提供技术保障,为推动企业降本增效。

  另一方面,创新工作室还要传承和发扬老一辈技能人才的优秀传统,发挥同甘共苦、责任共担的精神。“我们的工作是群体作业,这需要大家在工作中不区分你我,相互帮助相互补位,共同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在突破技术挑战时,更需要大家拧成一股绳。”

  据了解,2021年,在公司的支持下,以余子炜为领衔人的创新工作室成立,2022年,获市级命名“余子炜劳模技师创新工作室”。截至目前,该创新工作室已突破6项技术难题,取得6项实用型发明专利成果、成果转化293项。在余子炜的带领下,团队改进柴油机新产品安装与耐久试验、柴油机技术攻关等工作,累计为公司产生2773.86万元经济效益。

  2011年的夏天,不满21周岁的余子炜选择成为一名钳工学徒,如今已经整整过去了13年。其间,他经历了漫长的学习,看到陆续有人转行了,在高达40多度的车间里工作,可他依旧坚持了下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用心学习并认真工作,就有机会!”



Baidu
map